“萝卜大王”的初心——记“荆门市十佳产业扶贫带头人”

2018-12-20      

       阅读提示: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绪兴把小萝卜发展成大产业,带动1360户社员、500多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12年间,他把在人们心目中毫不起眼的小萝卜,变成了横跨4县市,种植8万亩,年产销40万吨,经营收入3.6亿元的大产业;

12年间,他让一种千年的大路菜,变成了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双认证、畅销全国63个大中城市的绿色生态蔬菜大品牌;

12年间,他为1360户社员架起合作桥、为500多户贫困户刨出致富路,社员户均年收入由9600元提高到72000元,累计消减贫困户150户,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变初心。

他,就是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绪兴。

熊绪兴生活的钟祥市旧口镇七里湖地区,以众多的“飞沙地”而闻名。高中毕业后,熊绪兴回到家乡,入了党,当上了小队长。也是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想:不走出一条治沙致富的新路,就愧对组织的培养和父老乡亲的期望。

2007年春天,正在四处淘“经”的熊绪兴到山东莱西考察,看着沙地里俏销国内外的“韩国萝卜”,他眼前豁然一亮:原来家常菜也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熊绪兴一口气买了30公斤种子。为让“洋萝卜”落地生根,他三番五次到省农科院寻求技术指导和配方支持;拿出12万元租种200亩地进行品种改良试验。经过两年六次试验,他攻克了本土萝卜皮薄、易炸裂、易折断等技术难题,而且使萝卜种植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三季,效益高出传统模式的3—4倍。

传统萝卜种植低效粗放,他出资20多万元购回了一台气吸式萝卜播种机样机,经过100多次试验,终于研发出“自动起垄打坑”“自动覆膜”等系列配套装置,实现了萝卜耕种全程机械化,获得4项国家专利,每年为萝卜种植户节本增效500多万元。经过几年努力,“七里湖”萝卜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双认证。

2009年底,熊绪兴联合6户种植大户,自筹资金88万元,注册成立了钟祥市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萝卜种植的“二次革命”。

2014年,合作社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占地200亩,拥有15000平方米交易广场、26条清洗生产线、27座冷库、1个运输车队的标准化萝卜集散及冷链物流中心,成为华中地区第一个萝卜专业交易市场和湖北省农产品物流示范基地;2015年3月,依托省农科院成立湖北省首家萝卜产业博士工作站,专门从事萝卜生产、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试验推广,已获得5项科研成果。

近4年来,相继投资6000万元,引进萝卜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萝卜酱制品、萝卜蟠龙菜等多个系列产品。

9年里,合作社社员由6户增加到1360户,注册资本由88万元增加到5566万元,社员年分红由3000元增加到12000元,提供就业岗位由65个增加到3300多个,跻身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行列。

熊绪兴常说:“有市场竞争就会有贫富差别。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做扶贫补差的志愿者。”

2016年,熊绪兴所在的旧口镇53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依然有2153户、6406人处于贫困状态。

如何帮贫困户摘帽?熊绪兴有自己的办法。

合作社将经济圈内有劳动能力、有合作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吸纳为社员,对社员贫困户,由合作社帮助流转土地、改善设施,提供全程管理、就地就业和折股分红。

对非社员贫困户,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培训、耕作、信息服务。仅去年,合作社就为336户免费提供萝卜、雪里蕻、甘蓝等蔬菜种子,价值达30多万元;收购时,按每亩不低于1800元回收农产品,让贫困户投入零成本、收益无忧虑。

为促使更多贫困乡亲尽早脱贫,熊绪兴通过合作社建成了1000亩扶贫基地。旧口镇农兴村26亩豇豆扶贫产业园,入驻贫困户13户,由村负责流转土地,合作社帮助提供小额贷款、收购订单和购销服务,今年每户收入可达13000多元。像这样的村社联建的扶贫产业园全镇已达8个。

进入新时代,对熊绪兴来说,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行。(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王晓艳)